近距离领略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真迹、在《孔门七十二贤像》前一睹孔子及其弟子的风采、从《抱朴子内篇》《扬子法言》等古籍中感受历史的传承与古人的智慧……“继往开来 国韵书香”古籍保护与传承特展于4月8日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展,本次特展由国家图书馆、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、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,辽宁省图书馆(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)承办,展出的《聊斋志异》《抱朴子内篇》与《扬子法言》等十部稀世古籍,是从辽图馆藏61万册古籍(12万册善本)中精心挑选的精品,是辽宁省图书馆“镇馆之宝”级真品首次集体亮相。内容上自两汉,下讫明清,版本类型涵盖稿本、刻本、套印本、活字本,部部难得一见,尽显中国古籍之美。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
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手稿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展出
清秀流畅的字迹、红色笔标注的句读痕迹……展览中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吸引众多读者欣赏,据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郭彧介绍,《聊斋志异》手稿,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唯一存世的手稿,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手定。所谓手稿,即为蒲松龄本人所写。
这部手稿是如何被辽图收藏的呢?郭彧介绍,《聊斋志异》成稿于清康熙年间,清咸丰年间,蒲松龄七世孙蒲英灏携手稿从山东定居盛京(沈阳)。时任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曾借阅半部手稿,后佚失。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蒲家后人迁往辽宁铁岭,将剩余半部手稿一并带走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将这一历经磨难的海内孤本捐献,经鉴定是极为珍贵的《聊斋志异》定稿本。本次展览运用了先进的展览设备,以投影的方式再现了蒲松龄流连茶坊书肆,搜集奇闻异说作为创作素材的场景,使读者沉浸其中,体会蒲松龄的创作之趣。
讲好古籍故事赋能文化供给
围绕展品开展古籍文化讲座
本次展览分为“珍贵古籍”“名山事业”“重焕新生”三个单元,在“珍贵古籍”单元,除了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手稿外,还有《抱朴子内篇》《扬子法言》《刘子文心雕龙二卷注二卷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《诚斋四六发遣膏馥》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《孔门七十二贤像》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《新制仪象图》九部珍稀古籍。其中,辽宁省图书馆所藏《抱朴子内篇》是海内外现存最早的宋刻本,在中国科技史、哲学史上有较大贡献;宋淳熙刻本《扬子法言》是汉代杨雄依据《论语》的体裁,以问答的形式编写的一部儒家著作,本次展出的是国内仅存的“五臣注本”,“五臣”为晋李轨,唐柳宗元,宋宋咸、吴祕、司马光。此外,“名山事业”单元对辽宁省古籍普查、分级保护、整理研究、人才保护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。“重焕新生”部分向读者展示了古籍修复,以及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,让读者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。
据悉,展览期间,辽图将邀请文化历史学者围绕经典古籍开展专题讲座;结合本次展览中“七十二圣贤”画像及馆藏古籍中的经典篇章,辽图还将组织广大读者进行现场书画教学,体验古籍中的笔墨情趣;辽图的古籍修复师们也将在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;非遗传承人将选取“七十二贤像”中人物,在活动现场教授读者面人制作技艺,让读者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。
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宁
编辑 李丹
标签: